揭秘岭南文化元素体现在哪些地方?

  岭南文化作为特殊的地域文化,一直都影响着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人民,这种文化现象,甚至传播到海外的许多地区,成为中华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具体表现。那么,揭秘岭南文化元素体现在哪些地方?就请随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开放与商品经济是岭南文化两大特色
  岭南文化之所以特色鲜明,是与岭南的环境分不开的。海洋的环围和五岭的隔绝,在古代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起着屏障的双重作用——利于防御;弊于阻抑。但是,由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形成,又使岭南文化较早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在最初促进文化交融的人物中应当突出赵佗的作用,他在两千余年前率军进驻岭南的过程中带来了中原文化。此外,周边文化——如湖湘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扩展。到中世纪的后期,尤其是迄于近代,岭南还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津梁,海洋文化对岭南文化的作用趋于明显。要之,远古时期的岭南文化是颇为初始的,与中原文化相较,当时的岭南文化的差距是明显的。中原文化跨越五岭,加上南来部属与越人结合,才有力地促进了岭南文化的演变,使之在南北融会中进入新阶段。例如,“百越无姓”的状态就此结束。到了封建社会中叶后,岭南文化的发展较快,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则在不少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当然,这个过程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
  在研究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的时候,必须充分估计两个因素。一是开放: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五岭不再是难以逾越的;航船则使大海成为坦途,利于走向世界。因之,南疆成为开放的前沿。南越王墓的一些珍贵器物(如琉璃等),应当是由外地或异域输入。从汉代到唐宋之际,内外交流日趋繁密。明清以后,则是对外交流的主要渠道。二是商品经济:自唐宋尤其是明清以降,广东的商品经济颇为发达,珠江三角洲更是如此。佛山曾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名镇之一。从封建末期的一些地方志中的附图里可以看到,圩镇的市场已经颇具规模,行业的划分布置井井有条,有出售粮食、副食品乃至棺木的专业街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头生子——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就于19世纪70年代初诞生在南海县。创办者陈启沅曾是侨商,他提供了资本和技术。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开放与商品经济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研究中,必须把握社会历史的“具体流程”,不能仅仅积囿于观念领域,局限在范畴之中。所以,在研究岭南文化时要密切结合社会历史的演变。广东的社会历史进程可以大致概述如下:较为绵长的原始公社时期,不发达的奴隶制,封建制的中后期发展较快,近代则成为剧变的焦点之一。至于岭南文化的发展,基本上与此相应、同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时期出现了岭南文化的高峰,而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的代表又大都诞生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以广州为圆心,半径都在百公里左右)。

  (二)融合与交流是岭南文化形成之基石
  关于岭南文化基本内涵及其形成过程,论者意见颇为参差。取得的共识可以扼要表述如下:岭南文化有它自身的根本,源头上溯到马坝人、柳江人。氏族文化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如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岭南地区在远古时期存在着一种初级的、层次较低的“原型文化”,比较容易接受高级的文化——特别是这种更高层次的文化带有迫纳的力度。岭南文化摆脱“原型文化”的阶段,中原文化的传入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外力的因素,发展过程肯定会迟缓的。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确认:岭南文化吸收了中原文化、周边文化,吸取了海洋文化(包括东南亚与西方),经由融汇、创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就其实质说来,岭南文化的构成主要乃是三种元素——南越的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合。
  岭南文化能够比较迅速和顺畅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除了其自身曾经属于“原型文化”的内因外,还与社会的剧变和震荡有关,即天灾、战乱和其他契机往往形成了催化因素。一般而论,从魏、晋以迄明、清,绵长的中世纪最少发生过四次大移民。大量来自中原地区和其他省份的移民进入岭南,对当地的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央政权的统辖,也把中原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推行到岭南。中央集权和大一统观念,在岭南文化的合成过程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由于政局变动所导致的重要人物的流徙,显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作为放逐地的岭南,确是接受了许多流放者的返馈。韩愈被贬到潮州不足一年,其影响却是颇为深远的。人们对这位大家所带来的最高层次文化的回报则是“山河为之易姓”,今之韩山、韩江是为明证。这些文化大师遭到流放“烟瘴之地”的处分,在他们的生涯中自是悲剧的一幕,但对岭南文化的交流和促进,却是功不可没。
  在剖析岭南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个区域的滨海性——无论从地缘考察,抑或从人文环境探索。“门前潮汐家家海”和“华夷估舶自成群”,无疑对岭南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无可置辩的事实是,汉代的徐闻港已经相当繁荣,唐代中叶已有“广州通海夷道”的名称。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以番禺为最早的、最繁荣的出海口。岭南城市文明的发展,也是与对外交流频密不可分的。可见,交流对岭南文化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黑格尔曾断言中国没有海洋文化,无疑是有悖于史实的。

  (三)知识精英的积极作用须予重视
  在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知识分子起了积极的作用。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学者、艺术家和政治家等的活动,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当然,文化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是,没有专业性的文化活动,很难想象能创造出精英文化。
  这里仅举出两个例证:其一,是中国佛教禅宗南派的开创者惠能。惠能所开创的禅学本身具有岭南文化的特色,又给予岭南文化以反作用:它所具有的平民化、市俗化和人的真心本性即佛的观念,表现出对于传统佛教的某种背离;其二,是著名的理学大师——江门学派的开创者陈白沙。过去对他的学术地位和作用评价偏低,原因之一是他主要僻居于岭南。其实,他的造诣不逊于王阳明。江门学派带有思想解放的意味,强调治学要贵疑,主张面向自我和自得,学问不要为传统所锢蔽。江门学派是一个重要学派,在理学的各派别中颇具进步意义,对广东和知识分子思想的开拓,曾经起了积极作用。
  至于岭南历史进入近代之后,文化领域中更是群星灿烂,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潮汹涌澎湃,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也是成就卓著。优秀的知识分子群体,对岭南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与其相关的个案考察,显然是岭南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四)丰富内涵造就绚丽多彩的文化形式
  岭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获得了相应的缤纷表现。这里既有雅文化、精英文化——如江门学派、岭南画派,又有市井文化;同时,还要顾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所体现出的文化,如自梳女、结金兰会和不落夫家等等。这些风习包蕴着社会文化内涵,即妇女在旧制度下被压在底层,部分地区的妇女采取了畸形的反抗,不结婚或婚后不到夫家,并建立起自助的组织。当然,这种体现了社会文化的风习大体只能存在于珠江三角洲;那里比较富裕,商品经济发达,妇女能够找到工作岗位(如缫丝工),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青年时期积攒一些钱财,晚年时期则可家居,对于民俗文化不能轻视,它直接表现了特定群体的社会心态。
  岭南文化中的艺术部分,颇具特色,以粤剧、潮剧和汉剧为例,它们扎根于南疆,又吸收了中原和周边文化,汉剧的语言就很值得探研。

  (五)坚持岭南文化“新、实、活、变”本色
  综观岭南文化,学者对其现状和走向的认识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岭南文化的近现代趋势无疑是中西交汇。它与西方文化形成了“相倚”和“相辅”的关系,开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风气,导致传统的文化架构蜕变为中西交汇的文化架构,近代岭南的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商品文化的表征,开放与变革的观念,传播媒介的发达……都显示了新的文化架构的内涵和风貌。从地域覆盖而言,这种转换由城镇逐步伸展到农村。

  在上述演变过程中,当前面临着并非新的重大课题: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有益外来文化。只有处理好了这两个原则性的问题,才能使得岭南文化健康发展。在这里,批判地继承是不能淡化乃至舍弃的,容纳糟粕必将造成污染,以致最终戕害了文化。
  应当指出,鄙视近代文化传统的论调是不可取的。因为近代文化传统更为丰富和更为迫近当代社会生活。鸦片战争以后,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被介绍和检验,社会主义则成为人们的最终历史抉择。文化领域的其他方面,亦复如此,拯救和发展中国成为主旋律,独立、民主和富强则是为之奋斗的课题。这种优秀的、具有现实意义乃至普遍意义的文化传统,应当珍视和弘扬。
  岭南文化有它的特点,必须科学地把握,既要肯定它的优点,也要指出它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它的健康发展。岭南文化的类型是否可以这样概括: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平民倾向的世俗文化、市民文化、商品文化,或是概括为几个特性: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直观性、平民性、非规范性。这样论述可能有些繁琐,所以简括为“新、实、活、变”四个字。这种论断也许并不全面,但就总体来说,同其他地区类比,与中原地区相较,是否可以认同这些特点。要之,希望共同研讨以推进岭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其他文章